种名:南洋假脉蕨
学名:Crepidomanes bipunctatum (Poir. ) Cop.
别名:
花期:
生态性状:阴性植物
观赏性分类:其它
科:膜蕨科 属:
产于台湾、广东、海南岛(五指山)及云南。生长在阴湿的岩石上。除我国南部外,从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岛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,包括印度、马来半岛、印度支那、婆罗洲、热带澳洲、新西兰等地均有分布,向北达于日本。
南洋假脉蕨形态特征
植株高4-8厘米。根状茎细长,铁丝状,粗约1毫米,分枝,横走,密被黑褐色的短毛。叶远生,相距约1厘米;叶柄长1-2厘米或稍长,粗0.6-0.8毫米,上部暗绿色,下部黑褐色,中部以上或全部有狭翅,翅的边缘有褐色的睫毛;叶片长圆形至阔卵形,长3-7厘米,宽1.5-3厘米,2-3回深羽裂;羽片4-6对,互生,无柄,斜向上,卵形至长圆形,长1-1.5厘米,宽0.5-1厘米,密接;小羽片3-4对,互生,无柄,斜向上,倒卵形至阔楔形,先端近截形,基部斜楔形,密接;末回裂片狭线形,长2-4毫米,宽0.6-0.8毫米,极斜向上,密接,钝头,全缘。叶脉叉状分枝,粗壮,两面略隆起,暗灰绿色,无毛,沿叶缘有1条连续不断的假脉,这假脉与叶缘之间有2行细胞相隔,叶片其他部分则稀有断续的假脉。叶为薄膜质,半透明,干后暗绿色,无毛。叶轴及羽轴暗灰绿色,稍曲折,全部有翅,无毛。孢子囊羣生在叶片片上部,顶生于基部向轴的短裂片或小羽片上,每个羽片上有1-4个;囊苞狭椭圆形,长约2毫米,宽0.8-1毫米,两侧有阔翅,口部深裂为明显的两唇瓣,唇瓣三角形,长与宽相等,尖头或钝头,其基部稍宽于囊苞的管,囊羣托突出,长2-3毫米,黑褐色。
南洋假脉蕨生长习性
喜温暖而凉爽的阴湿环境。
南洋假脉蕨小苗栽培繁育
孢子播种或分株繁殖,其匍匐的根状茎,能形成许多不定根,可通过切分其根茎繁殖。因不定根细小,操作时要特别小心,以避免损失,待其长满小盆后分株。本种常伏于地面,需土量非常少,少许腐殖质壤土即可,但要求良好的保水性和排水性。栽培中宜模仿自然,将其铺于无直射光的,有一些苔藓或青苔的石上,稍微垫一层腐殖土。
南洋假脉蕨主要病虫害
南洋假脉蕨园林用途
叶薄,稍遇干旱,孢子叶即卷曲萎蔫,受潮湿即可恢复。极适宜用于水石盆景的配置;也可点缀庭园假山的阴面。